行进中国丨跟着“鸟导”去“寻鸟”

“不去错过一个亿!”
“鸟导”谢芳林抓起包,跨步登上满是泥点子的越野车,露出志在必得的笑容,催着记者一行出发。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最近正值鸟类育雏期,是观鸟的好时候。近几年,常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光顾”的明溪,成了观鸟爱好者趋之若鹜的“大热门”。这一趟,大伙儿的目标是拍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头大翠鸟。
上了谢芳林的越野车,车子一路从高速路开到柏油路、水泥路,拐过一道道弯,碾着刚下过雨的黄泥路,开进了丛林深山。
“寻鸟”的泥路很“野”,依稀能看出两道车辙。“这车辙印都是我这辆车开出来的。”一脚油门又过了道坡,谢芳林得意地说,“这个观鸟点,我风雨无阻地找了两个月,快放弃的时候才找到。”
丛林掩映的简易观鸟点。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摄
在黄泥路上颠簸的同时,谢芳林时不时地叮嘱记者观鸟“守则”。语毕,停车。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和藏在树丛之中的隐秘观鸟点——以附近树枝支撑,顶棚虚掩着遮雨;靠近溪水的一侧用黑色遮阳网挡住,开出一排方形的“窗口”,正对着溪流拐弯处。
观鸟爱好者的拍摄设备比手臂还长。人民网 杨灏昱摄
已有一组观鸟爱好者蹲守多时,“大炮”似的长焦镜头比手臂还长。“鸟友”们坐在沙滩椅上,迷彩镜头从小窗向外探出,见新来了人,扭头颔首,友好一笑,又赶忙把视线移回窗口。
“来了有三个小时了吧?有收获吗?”谢芳林凑近一位“鸟友”,低声问道。对方摇了摇头,露出无奈的笑。
一阵漫长的等待,突然远远地传来一串清脆的鸟鸣。
“来了!”谢芳林猛地抬头,飞快地示意。每个人都瞬间来了精神,弓身向相机的取景器看去。
小小的观鸟点挤满了观鸟爱好者,大家聚精会神地拍摄着。人民网 杨灏昱摄
只见一只漂亮的小鸟淡定地停在溪边石头上,亮橘色的胸脯昂着,羽翼和后背有亮眼的蓝色斑点,是经典的“翠鸟色”。
“是斑头大翠鸟!”端着“大炮”的“鸟友”们一个个肉眼可见地兴奋起来,瞄准对焦,手上“咔咔咔”连续按动快门,抓拍每个动态瞬间。
“鸟友”镜头下的斑头大翠鸟。江月兰摄
这只外出觅食的斑头大翠鸟很配合地在溪边逗留了近二十分钟,让“鸟友”们不虚此行,满意地放下设备,聊起天来。
“这种鸟对水质要求很高,又胆小,平常挺难碰到的。”看出记者是外行,“鸟友”们热心科普起来,“野拍就是这样,有时候好几天都碰不到一只。不过在明溪成功率还挺高的,所以我们经常来。”
“为了这些鸟,这些年明溪还真是下了‘苦功夫’。”谢芳林接过话头回忆道,约十年前,明溪就因为频繁出现的珍稀鸟类而出名,“不过那时候,大家的保护意识都很薄弱。”
转机始于2017年。当地发布了《明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野生鸟类禁猎期和野生动物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方法的通告》,明确10年禁捕所有野生鸟类。次年,明溪发出全国首份“护鸟令”,当地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件,百余名村民旁听。此后,明溪县人民法院建立了生态巡回审判庭,不时下乡入村,以案释法。2022年,明溪划定全县全部行政区域为禁猎区。
“这几年,村民们的护鸟意识提高了,开始一起找鸟、护鸟。”谢芳林说,新增观鸟点通过认定后,就能拿到政府发放的2万元奖励,“为此,我们都很有动力去找鸟、布置观鸟点。”
“谢导,我们还能在这儿待几天,你有什么新的‘观鸟点’推荐吗?”这时,一位“鸟友”问道。
“你们想不想拍‘最美小鸟’?就是蓝喉蜂虎,可以去盖洋镇。”谢芳林想了想,掰指头“倒豆子”似地数起来——想拍黄腹角雉、白眉山鹧鸪这样的珍稀雉类,就去东边的紫云森林公园;想拍“林中仙子”白鹇戏水,去东北边的旦上村;想拍鸳鸯水鸟,去西部鸣溪湿地公园……
“听起来明溪是个‘百鸟园’啊。”记者打趣道。
“名副其实!”谢芳林认真地说,“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这些小家伙看着不起眼,其实都是‘宝贝’。保护得越好,‘宝贝’就越多。这些年,就已经有鸳鸯、斑嘴鸭、白腿小隼等6种候鸟在这里定居了。”
明溪山林。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摄
在明溪,全民护鸟“筑巢引凤”,换得小鸟“衔”来“致富经”。31个精品观鸟点、15家观鸟民宿、8家观鸟合作社让明溪观鸟产业日趋完备,每年吸引超过3万名来自全球的观鸟爱好者来此观鸟旅游。今年上半年,明溪县接待国内游客达78.40万人次,旅游收入6.82亿元。
“我是我们村第一个‘鸟导’。”谢芳林颇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来观鸟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成立了观鸟林业专业合作社,还有顺势做民宿的、卖特产的。有人说我们因‘鸟’致富,这话说得一点儿不错。”
一位“鸟友”向记者展示当日拍摄成果。人民网 杨灏昱摄
说话间,大家又不禁交流起当日收获的“大片”。“长枪短炮”定格住鸟儿不同角度的飞翔、捕食、跳跃姿态,“山间精灵”的美纤毫毕现。
“今天很有收获,我们明天再去明溪其他点转转吧。”收不住嘴角的笑意,“鸟友”们已经相约下一场“寻鸟”之旅……(林盈、杨灏昱、兰志飞、谢星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